8月20日夜,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金口河区分局永和派出所所长办公室,灯光依旧亮着。一场持续了近半年的邻里纠纷,当晚成功化解。看着纠纷双方和解的场景,永和派出所所长张云泉嘴上说着家常,抬手抹了把脸,指尖无意间触到头上那片稀疏的斑白——这是41载扎根山区,在风里雨里解民忧,在家长里短中奔波,悄悄熬出的霜雪。
今年58岁的张云泉,1984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,就把根扎在了乐山市金口河区的大瓦山,一守就是41年。2001年至2006年,任永和派出所所长期间,张云泉聚焦群众需求,优化服务举措;2007年至2022年,调任金河派出所所长后,张云泉创新警务模式,筑牢安全防线;2022年至今,张云泉回到永和派出所担任所长,深耕辖区治理,推动矛盾纠纷化解、治安防控等工作提质增效。回望从警路,当地群众口中那句亲切的“瓦山老所长”,就是对张云泉半生坚守最质朴的褒奖。
从背包到指尖的服务升级
公安基层一线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有的是日复一日对群众的牵挂。
从骑着自行车穿梭街巷,到驾驶摩托车帮忙捎运生活物资和药品,再到如今驱车与步行结合,交通工具在变,但张云泉服务群众的初心始终未改。
2001年6月,时任永和派出所所长的张云泉带着民警辅警组建背包服务队。他们2人一组,走村串户,了解并记录群众的诉求,帮助协调解决群众的所需所盼,把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。
背包服务队的理念被他延续至今。2024年7月的一天,张云泉得知一瘫痪老人因身份证遗失无法申领医保和社保的情况后,带领背包服务队民警辅警跋涉两小时山路,到老人床前办理手续。当崭新的身份证送到老人手中时,家属热泪盈眶。
时代在发展,张云泉为群众服务的方法也在与时俱进。张云泉推动全所民警开通“警务微信”,搭建起覆盖万余名群众的“朋友圈”,实现求助“指尖直达”、响应即时高效。今年7月11日凌晨,某小区居民在微信群反映:小区的消防水管爆裂,无人维修,积水漫延。他看到后立即协调相关部门的抢修人员快速前往,进行维修。
用真心解心结的调解智慧
“讲老百姓的话,解决老百姓的事。”这是张云泉化解矛盾纠纷的理念。常年在基层一线的实践中,他总结出“矛盾纠纷调处五步工作法”:早介入防激化、听事由明诉求、访邻里鉴真伪、讲法理显公平、妥化解互满意。这套融合法理、道理与情理的方法,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“金钥匙”。
今年6月,永和派出所辖区的蒲梯村,两家人因林地边界引起矛盾纠纷。村干部经过调解却收效甚微,张云泉接到村干部反映后迅速赶到现场,先耐心听取双方诉求,随后联系林业站人员,攀上海拔1800米山坡用相关设备重新勘界,并寻访村中老“德古”(彝族语,意思为在彝族家系中德高望重、调解能力强的人)了解林地历史。3天后,当测绘图和“德古”所说的历史摆在眼前,加上张云泉的调解,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。
张云泉除学习法律法规外,还学习彝语,向乡贤请教哲理。他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、能接受的方式,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。
如今,在张云泉的带动下,永和派出所成立的5支“平安管家”队伍活跃在各个村寨,成员既有懂法青年,也有德高望重的长者和精通彝族习俗的民警辅警,他们熟练运用“五步法”,把矛盾化解在基层、解决在萌芽状态。
以心血带队伍的警营传承
“我一个人行不算行,得让整支队伍都‘硬起来’。”张云泉深知薪火相传的意义。他总结了“五子布局”工作法:“亮旗子”树标杆、“量尺子”严纪律、“架梯子”促成长、“定框子”优服务、“结对子”护平安,其中“架梯子”开展“传帮带”工作,是他倾注心血最深的一环。
2009年,时任金河派出所所长的张云泉,把妻子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心得经验整理成册,分享给所里的青年民警。当3名民警全都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时,张云泉比自己获奖还高兴。
2023年7月加入永和派出所的新警陈渝升,起初连辖区地名都记不全。张云泉带着他挨家挨户走访,从最基础的工作笔记教起:“不能只记姓名和电话,得记清谁家老人有高血压,谁家孩子在外地打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