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穿上检察制服那天起,不知不觉已走过十一个春秋。这十一年,像是一场漫长的修行,在刑检一线的晨光暮色里,在护航企业的风雨兼程中,在田间地头的烟火气里,我慢慢读懂了“检察”二字的分量——它不仅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份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承诺。
“证据卷宗反反复复”
于修行中守正义
刚入额那年,有幸承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。嫌疑人曾在公安系统任职,反侦查意识很强。初次提审,他眼神里的戒备像一堵无形的墙,我深知强攻不如智取。那些日子,我和同事们一遍遍翻阅卷宗,将每一份证据置于阳光下审视,在会议室里争得面红耳赤,只为找到最佳突破点。后来借着政策宣讲的契机,我为他剖析同类案例,阐明法律底线,终于在第三次提审时,他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。
伏案写审查报告的那些夜晚,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。六万多字的报告,每个标点都像在心里过了秤。有同事打趣说我太较真,可我总觉得,案卷里的每一页纸,都连着别人的人生。后来这起案子顺利起诉,当看到法槌落下的那一刻,忽然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。
办理毒品案件时,更明白这类案件的难——涉案人员常以“零口供”应对,沉默到底。我们便跟着证据走:一方面严格审查侦查机关移送的勘验笔录、物证等,证据真实,来源合法;另一方面强化与公安、技侦协作,构建完整证据链。有次办理贩卖毒品案,起初侦查材料仅指向7次交易,但通过梳理嫌疑人同吸毒人员的高频通话时段、对应的小额资金流水,以及吸毒人员多次前往其住所的打车记录,最终锁定交易达三十余次,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体系。这些经历让我更确定:只有把证据审查扎实,案子才能经得住法律和时间的检验。
“一腔炙热温度”
温暖硅谷底色
我们常说,检察工作不能关起门来做。尤其是在“中国绿色硅谷”这片热土上,企业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牵挂。一次走访中,有职工坦言:“我们不怕犯错,就怕不懂法。”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,后来,我们推动建立了“员额检察官进企业”常态化联系机制,带队入企提供法律政策咨询70余次,印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,努力为企业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。
依托市院“检护嘉园”品牌组建“检察蓝硅谷绿”办案团队时,我总跟年轻干警说,办案不能只看卷宗,得去厂里走走。有次办理一家农牧企业的案子,看着车间里嗷嗷待哺的牲畜,我知晓,司法既要讲法理,也需通情理。我们一边督促企业整改,一边协调相关部门补办手续,最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。法治的温度,正蕴藏于这样的细节之中。
这几年参与机制创新,好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。好在有上级院的指导和公安、法院的支持,我们参与打造了四川省知识产权案件线索“双报制”乐山办理中心,起草的线索管理机制也落地运行。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发展,深感所有探索都有意义。
“一路求索追逐”
扎根泥土听民心
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,让我切身体会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。第一次主持主题党日活动,老党员们佝偻却挺直的背影,将“初心如磐”深深刻入我心。与村干部们一道清理村道垃圾、挨家挨户讲惠民政策,一位大娘拉着我的手说:“闺女,你比我家娃还上心”,这话让我红了眼眶——其实我能做的,不过是这些该做的小事。
唯有扎根泥土,方能真切感知民生冷暖。办理一起生产有毒有害食品案时,嫌疑人为缩短褪毛时间、降低成本,使用含重金属的工业松香给畜禽褪毛,危害食客健康。我们没有简单办案,而是到村子走访,听村民说“看着鸭肉白净,哪知道这里面藏着毒”,我更觉身上责任重大。考虑到嫌疑人使用工业松香脱毛时间短,未造成严重后果,对其依法适用缓刑。案件办结后,我们在乐山日报、公众号等平台发表文章对该案进行宣传,向大众普及工业松香褪毛的危害,守护群众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十一年时光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。我常常想,自己不过是千万检察人中的普通一个,有幸参与这些工作,离不开领导的信任、同事的支持,更离不开群众的包容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唯愿以初心为墨,以匠心为笔,在检察事业的画卷上,继续添上自己最真诚的一笔。
讲述人
五通桥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杨可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