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五周年以来,乐山市坚持思想引领,加强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统筹协调,一体推进法治乐山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建设,立法、执法、司法、守法各环节工作有序推进,全市法治建设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显著增强,领导干部述法“50指数”、“德古”调解等多项工作在全省推广,为圆满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、推进乐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。
现在“乐山普法”开设【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——“典”亮乐山法治建设新实践】专栏,推出系列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。今天推出第二期——法治赋能小区建设 打造基层依法治理新生态。
法治赋能小区建设 打造基层依法治理新生态
近年来,市中区从基层法治需求出发,以法治赋能基层治理,深入推动小区依法治理,构建“五治融合”的小区治理体系,创新建立“四个一”工作模式,协同联动区级部门单位多元联创共建小区,打通公共服务与居民之间“最后一公里”,有效提高了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、获得感。
创新体制机制,构建小区依法治理新模式

召开市中区小区依法治理试点工作培训会

区司法局在紫云府小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
高起点谋划明确治理方向
印发《乐山市市中区小区依法治理试点工作方案》,组织召开小区依法治理推进会、工作培训会深化小区依法治理,以“责任制+清单制”压实各方主体责任。经过持续推进,市中区已成功打造嘉州水岸、天玺、红旗、紫云府和依水门第5个各具特色的“法治小区”。法治小区建设做法入选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二十大特色亮点工作,被《法治四川》刊载,其调研课题入选2020年度四川省司法厅优秀调研业务课题,“红旗法治小区”获评全省“七五”普法特色亮点工作点位,嘉州水岸和天玺小区在2024年7月成功入选省级小区依法治理试点单位。
五治融合构建多元治理体系
深化“五治融合”小区治理路径,以政治引领治理方向,搭建四级治理体系,组建49个“区域党建联盟”,健全“居民点单—小区派单—部门接单”的服务机制。以法治延伸法律服务点,常态化开展“1+N”法治主题宣传活动,开设新市民法治学校,打造习法小屋、法治文化长廊等22个阵地。以自治焕发小区生命力,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(自治管理委员会),构建“网格(小区)党组织+自管委+居民”三方联动治理机制和定期协商机制。以德治谱写和谐新篇章,开展“践行十爱·德耀嘉州”,选树“道德模范”“党员示范家庭”等先进典型,汇聚起崇德力量和向善暖流。以智治筑牢安全防护网,建立智能化、数字化防控平台,派出所、综治中心、小区综治平台环环相扣,打造“智慧平安小区”。
“四个一”工作模式实现精准服务
创新建立“四个一”工作模式,即由1名县级领导、1个区级部门、1个法律服务团队、1个律师事务所联系指导1个小区,为每个小区提供精准化、多层次的指导与支持,确保治理工作有序推进。
强化三方联动,激发小区依法治理内生动力
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
建立“1+2+N”组织体系,即1个小区网格党总支统筹,业委会和物业2个主体协同,N个楼栋党小组延伸覆盖,聚拢和培育党员骨干组建红色管家,凝聚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。
三方决策促进治理实效
构建“小区党组织+业主委员会+物业公司”三方议事决策机制,形成重大事项三议两公开一监管的“321”工作机制,建立突发事件“30分钟响应圈”,通过区域化党建格局保障信息联通、环境联创、事务联议,共同打造法治小区共治新模式。
培育自治主体汇聚治理力量
积极培育和孵化本土自治主体,充分发挥社区干部、网格员、快递员、外卖小哥等多方治理力量,建立健全网格管理机制,组建由专职网格员、驻格警员及物业公司、共建单位、自治组织等构成的网格工作队伍,实现共谋共策、共治共享法治小区的良性互动。
深化部门协同,注入小区依法治理专业力量

在红旗小区打造法律服务便民点——习法小屋
完善部门共建共商机制
统筹区级部门积极参与法治小区建设工作,建立“1+1+N”责任制,完善53个部门对口联系一个社区、多个小区的结对共建机制,深入开展法治宣传、纠纷调解和工作指导,形成助力小区治理的最大合力。同时,建立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,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共商机制,针对小区基础设施建设、纠纷调解、违法建设、治安防控等实际问题,定期会商共议法治小区建设事宜,明确责任主体、开展联合执法、实现信息共享,推动解决小区治理问题。
部门协同实现资源整合
由区委依法治区办牵头,区委组织部、区委社工部、区民政局等13部门单位联合共建小区,多部门联创健全小区党群服务站、邻里中心、老年活动室、议事亭、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,延伸党建、司法、民政等公共服务半径,切实解决老旧小区改造、电梯加装、矛盾纠纷调解、便民服务供给等民生实事项目。
专业力量入驻服务“零距离”
公示法务专家及小区共建单位联络员联系方式等信息,选派法官、检察官、警官和律师等专业力量入驻小区,常态化深入小区提供法治宣讲、纠纷调解、法律咨询等专业法律服务,满足居民法律需求,发挥法律顾问与“法律明白人”的身边力量,协同参与小区依法治理,打通公共服务到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